自學法語、產品重做,AIPLUX創辦人蹲點法國3年:邊緣AI新創應該現在就來歐洲
一直以來,AIPLUX的產品定位是以AI協助商標與專利等智慧財產權(IP)的申請數位化,但是在VivaTech展會上,卻搬出了硬體機器「Agent Cube」。
「其實之前的服務不是我們現在的主力了,我們已經默默轉為邊緣AI解決方案一段時間。」AIPLUX創辦人暨執行長吳鵬君說,這個「一段時間」,和他來到法國的時間差不多。
因為參加了多倫多大學創立的全球種子基金階段新創公司計畫「創意破壞實驗室(Creative Destruction Lab)」,AIPLUX於2022年底在法國的高等商學院(HEC Business School)接受了為期一年的市場驗證,開始了歐洲市場佈局之旅。沒想到卻處處碰壁,甚至歷經產品定位轉向、商業模式改變、團隊成員重組,可以說AIPLUX落地法國後是浴火重生的「再創業」。
因為歐盟AI法案而改變服務定位,AIPLUX不再只是專利數位化平台
「我見第一個客戶就被洗臉啊!」吳鵬君笑著說。「語言不通,他們不太說英語、我也不會法語,一開始就碰上天然的不信任感。但真正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們看到我來自亞洲,就開始質疑我們怎麼處理隱私與IP保護——那不是技術問題,而是地緣政治背景下的信任斷裂。在歐洲,許多企業現在對雲端服務有天然的不信任,強調資料要留在本地、AI要主權化。他們的第一句話就是:『我們一律不用雲端,因為我們不確定誰會看到這些資料。』」
這3大原因讓吳鵬君哭笑不得,甚至一度思考是不是該放棄歐洲市場,「但是創業家是這樣的,睡前想放棄、睡起來卻在想怎麼解決問題,所以我決定蹲點。」
吳鵬君這一蹲,就是將近3年光陰,不僅自學法語,還將市場痛點問了個遍,才發現團隊當前遇到的真正成長瓶頸。
吳鵬君表示,AIPLUX原本的服務主要是針對技術專利、產品專利或商標等「強IP」,也就是不得不透過申請專利來保護的知識,然而歐盟最新的AI法規卻可能對這項服務造成衝擊:歐盟的《人工智慧法案》(EU AI Act)對專利IP申請這類涉及敏感數據的AI系統,很可能會被歸類為高風險的AI系統,換句話說這套服務在歐洲很可能難以落地。再來,AIPLUX過去服務的對象大多為中小企業或新創,營收規模天花板較低,也促成團隊思考轉型的契機。
既然強IP有其限制,吳鵬君轉向弱IP的發展,也就是企業內部的營運知識。「這些知識屬於秘密,而且是不能公開的秘密,是不能用專利這種方法申請保護的。」吳鵬君舉例,一個研究機構做出新技術,想知道競爭對手狀況、哪個國家適合落地,需要哪些準備等等,AIPLUX現在可以運用AI爬梳內建的資料庫,得到產業供應鏈資訊、匯率報告、專利分析等等內容,將2個月的研究縮短至最快15分鐘完成。
跨入硬體勢在必行,老戰友卻選擇轉身離去
既然這些創新技術與知識不能公開,具有外洩風險的雲端AI服務也將成為禁忌,因此AIPLUX不只需要改變產品定位,還要改變商業模式,投入硬體與邊緣裝置。
「但這換來的是,老團隊成員走人,這非常痛苦。」吳鵬君嘴角掛上了疲憊的笑容,卻認為這是必須接受的狀況,畢竟團隊現在的目標和最初有些許不同,但這也是加入新人才的機會。
所謂新人才,包含懂半導體、晶片和硬體的工程師,以及法國在地市場的人才,才有辦法和台灣的供應鏈談合作,「其實我認為現在是『MIT』進軍歐洲的好時機,因為對方有需求,我們台灣又擁有傲視全球的技術,是會被信任的。」吳鵬君說,歐洲看待AI和IP的思維與美國非常不同,不僅會主動保護,也會從數據治理跟資料長期保護的宏觀角度思考,因此邊緣AI解決方案可以說需求極大。
VivaTech開幕當天,法國總統馬克宏和NVIDIA創辦人黃仁勳、Mistral AI創辦人暨執行長Arthur Mensch的對談中,正是以「主權AI」為題進行討論,可見歐洲對於數據保護的意識相當強烈,「現在真的是台灣邊緣AI新創來歐洲的最佳時刻。」吳鵬君說。
改了商業模式與產品後,AIPLUX主攻大型研究機構、大學還有實驗室等客戶,目前累積客戶總數達到10個以上,接下來將繼續以法國為核心佈局歐洲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