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晶片與人造抗體!豐康微流體要以獨家真空技術挑戰血液檢測與食品安全


1993年,成大機械系畢業的洪健中離開故鄉台南一路北上,帶著一箱行李準備落腳台北。

他帶著一卡皮箱開始於陌生的城市尋找居所,80年代的台北即便房價不高,對於一個由台南北上打拼的大學畢業生而言,仍是一筆不小的開銷,離開台北市中心的偏郊中永和,一幢老舊公寓頂樓加蓋與人合租的一間臥室,月租金還是不下數千元,室友與室友之間僅用一個木板隔開,擁擠的空間內充斥著潮濕的氣息,連廁所都只有幾步之隔,極差的生活環境幾乎使人窒息,「更誇張的是,租屋處竟然是男女混住。」生性木訥的洪健中向屋主提出混宿的危險性,老實的他卻被房東訕笑地回道:「人家女生都不覺得危險,你危險什麼?」

共同創辦人的初相見:那位在榮總電腦室打地舖的同學!

由於當時榮總的一名博士為台大機械所的共同指導,使得原先主攻傳統機械的洪健中有機會轉向投入醫學工程研究。沒幾坪大的電腦室,成為他未來兩年研究生涯的歸所。

接連兩年,洪健中物盡其用地將醫院的嬰兒鋪墊、紙箱安置在電腦室角落,再拿睡袋鋪成床,就這麼睡在那邊;距離研究室不遠,有由美軍醫院病房所改建的單身宿舍,洪健中蝸居醫院期間,盥洗就在單身宿舍解決。

豐康微流體晶片創辦人洪健中
 
圖/ 劉威震攝影

當年,洪健中在榮總結識了當完兵、於榮總擔任研究員的彭士學,兩人也沒料想到 25 年後會有機會一同創業,「我對他的第一印象就是很安靜、很認真,其他人在玩的時候就算約他,他也不怎麼理你,只是每天早上都準時看到他在醫院刷牙。」彭士學提起往事,打趣著說到。1993 年到 1995 年期間,兩人在台北榮總的骨科實驗室開始有共事的機會,直到洪健中從台大畢業、前往美國辛辛那提大學進修、於 2006 年返台至清華大學擔任教授數年後,兩人才因緣際會逐漸熱絡起來。

微流體研究的起始:在美國南卡悠遊的那年

1998 年到 2004 年洪健中於美國辛辛那提大學攻讀電機工程與資訊科學碩、博班,畢業後接著到南卡醫學大學的蛋白質研究中心進行博士後研究,並於 2005 年開始於同樣位於南卡的克萊姆森大學(Clemson University)擔任醫工所的助理教授。

南卡羅來納州佔地約 8,0583 平方公里,東至大西洋海岸平原區,由綿長的海岸線與內緣平原所組成,一望無際的地平線中有絕大部分屬沼澤地,其餘包括林地及砂石,組合成極具南方特色的一州。南卡天氣變化頗大,沿海地區屬於亞熱帶氣候,而較為北方的區域則為溫帶氣候,使得州內四季分明,氣候雖然於冬夏兩季冷熱分明,但絕大部分時間十分舒適宜人。

在 2006 年,洪健中帶於美國進展多年的微流體相關研究成果回到台灣,展開於清華大學的教學生涯。

「微流體」的研究趨勢早在 1995 年便已初步成形,全世界的科技顧問與學術單位都非常看好相關領域,然而「微流體」需要跨科別、領域間的配合,單一實驗室較難以實踐,如將微流體技術應用在醫療上,能夠把篩檢樣本微小化,除了降低成本費用之外,對於血液篩檢後的廢血處理亦會比較單純。「原先我只是覺得微小化很新奇,就像半導體可以把電子元件縮小,我們做工程的也應該能將工程元件縮小才對。」談及剛開始接觸微流體研究的契機,洪博士提到,到清華大學任職的第一年並沒有指導學生,他回憶第二年自己向學生們解釋微流體研究的挑戰,草創實驗室的過程仍歷歷在目。

洪博士回憶道,即便國外對於微流體技術的研究已經相對成熟發展,自己過去曾參與美國國防部尖端科技計畫補助 4 百萬美元執行計畫,然而回到台灣卻得遭受國科會審查委員的質疑,好幾次計畫被否定;從 2006 年回台至今,洪健中堅持研究方向,帶領學生針對人造抗體、微流體動力元件以及血液過濾裝置進行研發及測試,終於在 2019 年推出具「精準、便利、迅速」等特色的微流體檢測技術,申請通過台灣、日本、歐盟、美國等多國專利,技術團隊也榮獲第11、15屆國家新創獎殊榮。

技術實踐:打造取代腎功能慢性病檢驗的「微流體」裝置

此微流體裝置解決了傳統血液檢測需透過試劑,經冰存、解凍,因步驟繁瑣無法簡化,因此相關檢驗流程都需透過實驗室中的光學儀器、或其他大型且昂貴機器輔助方能完成檢驗,而過程必須耗費 2 至 7 天,無法即時得知病患情形;而市面上現有的微流體檢測裝置,多半需倚靠外接空壓機、離心機處理血液,並透過不同生物製劑輔助查驗,過程也太過繁瑣,仍然無法達到即時檢驗的需求。

這種情況,容易造成急性病患無法及時獲得妥善治療,而造成無法挽救的後果。如:急性腎所傷的病患倘若沒有在 1 到 2 兩小時內取得檢驗資料,並快速採取醫療措施,很有可能便會釀成終生洗腎或衍生合併症的遺憾。過往針對腎損傷病患的檢驗方法多為「慢性病檢驗」,也就是說一但被檢驗出來有問題,腎早已失去功能、即便再採取措施也無力回天。

有鑑於此,洪健中帶領的跨領域技術團隊,將化工、材料、機械、生科專業集合起來,推出整合型的晶片,透過將血液過濾裝置植入晶片;並以真空動力元件(類似抽血馬達,等同心臟的功能)快速吸入血液,無需倚靠外部幫浦驅動即可分離血漿;同時,運用特殊技術製成人造抗體無需冰存與解凍,對於環境的可耐受度提升,讓第一線、急診室與加護病房的醫護人員進行篩檢。

豐康微流體晶片團隊
 
圖/ 劉威震攝影

「護士或醫生只要取一滴血就能完成,一個步驟十分鐘就能完成檢測。」洪健中提到,技術從理論、研究到實際應用有很長一段距離,恰逢近幾年科技部有相當多計劃鼓勵學研單位研究所得進行商轉,因為接連參與幾個政府專業,包括婦幼整合型計畫、醫材整合型計畫、教育部食安計畫以及科技部 FITI 創新創業激勵計畫等,近年計畫績效評核多以新創為主,鼓勵他決心創業。

2018 年起,洪健中開始與當時仍在國際設備貿易大廠擔任業務主管的彭士學密切聯繫,計劃共同創立豐康微流體晶片公司。

創始團隊到齊:除了榮總實驗室的昔日同窗,最重要的還有「她」

2018 年,已於代理MPS材料試驗機組貿易大廠任職逾 25 年的彭士學早已萌生離職念頭,短時間內並決定投入創業,初期除了既定的公司申請流程之外,尋覓資金與人才也成當務之急。彭士學提到:「足夠的金源才會聚集人力,我們在2018七月開始籌備公司,同一時間就申請國發基金的天使計畫,並獲得 350 萬的投資。」

豐康微流體晶片彭士學
 
圖/ 劉威遠攝影

同一時間,商學院畢業、於審計機關擔任公務員 18 年的黃雅苓也投入創業的行列,過去擔任審計人員時撰寫公文與法規的嚴謹專業,協助了公司在初期申請資金、公司內控的流程更為謹慎,在為期 18 年的公務生涯中,黃雅苓體認到安定往往不足以支撐人對於自我實踐的期望,因此縱然年過 40 歲,決定改變人生加入創業計畫。

作為豐康微流體的共同創辦人,黃雅苓以實際投入、並擔任公司執行長的角色,2018 年暑假,豐康微流體順利申請進駐新竹生醫園區,並獲得 FITI 創新創業激勵計畫逾 200 萬補助,加速了公司向前的動能。「發明是洪老師的樂趣,而真正的商轉往往不能在實驗室裡完成,士學是產業人,而我可以在公司的各種制度面、財管會計上給予幫助。」提到公司內部的分工,黃雅苓不吝嗇地分享。

豐康微流體晶片執行長黃雅苓
 
圖/ 劉威震攝影

從研究室踏入商場:技轉的最後一哩路,找到可行的商業模式

從學術走向商業,洪健中希望以做為人師的榜樣、成為種子,激勵更多學生走出校園並學以致用,醫療材料需要更長時間的驗證與臨床實測才能保證安全無虞,因此產品仍在驗證階段。

除了血液之外,豐康微流體也將跨領域技術運用在食安檢測,並透過聲波技術檢測肉品內是否殘留過多的藥物,如:萊克多巴胺、瘦肉精等,相關研究團隊與動科所合作,從 300 種肉品藥物中遴選,製成共 16 種藥物圓盤,用以測試肉品安全。

除此之外,未來也計劃將現有微流體技術擴大運用在其他環境及醫療場域,並協助單一客戶開發轉用晶片,解決更多樣的檢測問題。主要市場仍在美、歐、加拿大及中國為主,執行長黃雅苓表示,豐康微流體是全世界第一家專注整合型真空動力微流體晶片的公司,期待其檢測服務成為一個整合型平台,未來可以應用在更多領域,突破目前醫療、生技產業的侷限,為精準醫療而奉獻。

資料來源:https://www.bnext.com.tw/article/51748/ivd--red-microfluidic-chip-blood-test-and-food-safety

#FITI

#FITI學長團

#豐康微流體